午饭时间将近,83岁的孙长祯和几个老姐妹,说笑着朝渝水区城北街道电工厂社区颐养之家走去。“饭菜便宜又可口,工作人员对我们很好,享福了!”孙长祯竖起大拇指。从农村向城市延伸,新余市颐养之家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便利和温情。
从老人到孩子,从城市到农村,从普惠型到精准型,新余市全面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党建引领着力构建民生体系,打响了“党建+颐养之家”“党建+城乡供水一体化”“党建+村级集体经济”“晓康驿站”“小荷工程”等民生品牌,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一老一小”,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2016年底,新余开始探索“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养老路子,为老人提供基本的吃、住、娱乐等服务,满足其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需求,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居家养老。目前,全市建成农村颐养之家736个,“入家”老人10265名,这项工作入选2019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
如今,新余“党建+颐养之家”工作正向城市延伸。去年11月开始,依托原有社区养老智慧服务平台和2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城市颐养之家以及若干助餐点,让73岁以上的城市老人享受有政府补贴的午餐。
与此同时,新余高度关注“小”的问题。去年10月,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推行“小荷工程”,为寄宿学生和教学点中午带餐学生提供膳食改善、免费热水淋浴、免费洗衣服3项服务。
仙女湖区观巢学校有寄宿生144名,在男生宿舍一楼洗衣房里,6台滚筒洗衣机整齐摆放,每层浴室有6套淋浴设施,手一拧,热水喷洒而出。校长傅腾平高兴地说:“吃住条件都好了,家长们特别放心。”目前“小荷工程”共惠及寄宿学生5941人,教学点带餐学生78人,约占“小荷工程”覆盖对象总数的46%。
此外,新余着力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61所、学位1.7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由原来的21%提高到57.9%,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工作也取得成效。
协同推进,构建城乡一体互动发展格局
在兴办民生实事过程中,新余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城乡一体、互动发展新格局。
2017年2月,新余启动“党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使农村50户以上村落的群众与城市居民共饮“一碗水”,实现“自来水同网、同价、同质,直供到户”,构筑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目前,1300多个50户以上村落全部通水,13万户、39万农村群众受益,补齐了农村饮水安全短板。该项目正在向50户以下村落延伸,已有261个50户以下村落通上了自来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使新余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0.58%,其中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86.03%,规模化工程供水保证率达96.13%,(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成为全省唯一全域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设区市。
近年来,新余在城区和景区实行“厕所革命”,市民和游客有了更加幸福的生活体验。为让农村厕所向城市“接轨”,新余大力推动农村改厕,建成公厕3632座,实现无公害公厕全覆盖。同时,农户家中改厕也快速推进。仙女湖区观巢镇观巢村新塘村小组村民邱丽发右腿股骨头坏死,走路不便。“以前,家里没厕所,特别麻烦。现在,家里改厕后,装了坐便器,我不再遭罪了。”该村小组改厕农户达100%。
新余还全面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了20户以上村庄规划修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交通、环境、治安、产业等城乡协同推进,城乡居民共享民生福祉。
精准发力,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在办好普惠型民生实事同时,新余精准发力,围绕脱贫攻坚办好民生实事,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经过数年努力,打造了多张农村民生工程名片——
实施“晓康驿站”扶贫新模式。通过“劳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激励贫困户在产业就业、乡风文明、家庭美德等方面主动作为。目前,全市建成“晓康驿站”415个,设立奖补资金1000万元,实现奖励发放10.3万余次,兑付奖励物品28万余件。
“晓康诊所”扎实推进。依托村级卫生服务所,在各村打造村民健康驿站,让40多万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医疗服务。
“播爱使者”助贫困户“脱单”。发挥各民主党派干部、商会及非公组织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作用,建立“播爱使者团”,为农村单身人员建立了数据库和交友微信群,促成3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实现“脱单”。
“明亮行动”关爱孩子。为691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了视力档案,并免费进行视力矫正,捐赠近视眼镜。
新余还将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民生工程,3345个新型经营主体、26个乡镇商会、492家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温暖接力”行动,结对帮扶贫困户2597户,发展扶贫产业237个,带动贫困户户年均增收850元以上。
一系列“组合拳”,有力推动着脱贫攻坚顺利实施,让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本报记者 胡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