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三贬三光
编者按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将宋仁宗时期的北宋风貌呈现于大众面前。剧中,晏殊、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舜钦等一大批文人名士、贤臣良相先后登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历史上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看。
范仲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耳熟能详。他的一生体恤国是,因“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多次遭到贬谪。可遭贬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威望,反而让他名扬士林,在朝野中享有“三光”之赞誉。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冬至,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要仁宗皇帝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皇帝给太后叩头庆寿,是皇帝的家事,应该在后宫进行;前殿是皇帝与百官处理朝政的地方,在此行家礼,有损君主的尊严,并严厉地指出:“不可为后世法”,甚至上疏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归权仁宗皇帝。
这道奏疏在朝堂上引起强烈震动,使得曾举荐他的宰相晏殊十分紧张,埋怨说:“没想到你这般狂妄!你自己倒霉也罢了,还要殃及我身了。”范仲淹辩解说:“正是感激您的提携,我才时刻警觉,以免失职而让您蒙羞。”并再次上疏,奏请“太后还政”。
两次犯颜直谏,范仲淹被逐出汴京,贬为河中府通判。同僚士大夫们结伴为他饯行,称誉“此行极光”,意为这次受贬外迁是极为光彩的事情。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太后已病故,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这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便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进言,说“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皇帝本有此意,很快就下诏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台谏官员集体进谏。范仲淹身为右司谏岂能坐视不理,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次日凌晨,范仲淹又去上朝,还想据理力争,可最终没见着宋仁宗的面,等来的是一道命他远赴睦州做知州的诏书。
范仲淹第二次遭贬,还是有人到城外设宴为他饯行,称誉“此行愈光”,意为这次受贬外迁是更为光彩的事情。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深秋,范仲淹转调苏州,“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使素有粮仓之誉的太湖地区免除了水涝灾害,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良好的政声上达朝廷,范仲淹第三次被调回,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肆无忌惮地安插亲信、结党营私,便根据详细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反而诬蔑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进而还把范仲淹的支持者公布为“朋党”。
范仲淹又一次被赶出朝廷,贬为饶州知州。这次送别,虽受到吕夷简的威胁,但还是有人载酒前来,为之饯行,并称誉“此行尤光”,意为这次受贬外迁是尤其光彩的事情。历经坎坷的范仲淹,听后大笑,自嘲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
经历三贬三光之后,在饶州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告诫他说,君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君此后缄默不语,少管闲事。范仲淹立即回复了一首同名的《灵乌赋》,铿锵作答道: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就是范仲淹,他那种“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的个性至死不渝,并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崔洁 黄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