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古属齐国,秦始设郡,五千年星河灿烂,东夷文明与齐鲁文化、琅琊文化、即墨文化、崂山文化相互交融,催生出特有的城市品格。
水清滩净,渔鸥翔集,古今文人墨客对青岛从不吝惜赞美之词。李白豪迈纵歌“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唐代诗人张均在青岛看到的是“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老舍则对五月的青岛情有独钟,“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品佳文,寓美景,城市文脉清晰可见,格调风骨跃然纸上。
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
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牌坊正额上,刻着八个大字“龙章三锡、义方式训”,记载着清朝廉吏王懿不畏强权、上劾贪官的佳话。
王懿,字子文,清康熙年间先后被任命为户部给事中、大理寺卿等职,为官公正廉洁。在任大理寺卿时,每年组织会审,查处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不畏强权扳倒了当时的九门提督。
清朝的九门提督是保卫京师的高官,一向由满族大臣担任。当时的九门提督陶和气自认为位高权重,横行朝野,贪赃枉法,满朝文武无人敢言。刚刚出任大理寺少卿的王懿,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直言上疏弹劾,列出陶和气四大罪状。然而,王懿的参疏被与陶和气有儿女姻亲的刑部尚书巢可托扣留。王懿誓要铲除贪官污吏,用事实激辩,再次上疏,严词写道:“总之陶和气之势可熏天,巢可托之循弊过甚。诸大臣未免有所顾……”最终,王懿参奏之疏被皇上发现,陶和气、巢可托被判刑、免职。
王懿为官期间,兴利除弊、施策为民。听闻陕甘两省旱灾,立刻陈情《敬陈速赈以苏民困疏》,建议就近把山西、河南两省的救灾物资运往灾区,并积极举报在救灾中贪赃枉法的罪行。王懿调查发现平民百姓聚居之地房租过高,导致百姓生活分外困苦,于是上疏《请减琉璃厂民房租》,请求减免征租,为民造福。
学识渊博、品格正直的王懿深受康熙赏识,让其给当时还是学童的胤祯当老师。胤祯有时贪玩逃学不服管教,王懿从不因其身份而袒护他,同样罚“跪读书”。康熙亲自题写《御制诗》赐予王懿,用“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的诗句,充分肯定其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品行。
王懿73岁病逝于兰州,灵柩被运回青岛,葬于李沧区渠哥庄。如今,李沧区大枣园文化广场内还立有王懿塑像,王氏家风家训也代代相传,融入当地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之中。
清慎勤以养廉
一脉清水,源远流长。沿途北上,在莱西市夏格庄镇的张梦鲤故居旧址,明代名臣张梦鲤的故事口耳相传。
张梦鲤,字汝化,登州府莱阳县双山村(今莱西市夏格庄镇)人。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开封府知府、江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顺天巡抚等职,后在万历九年升任大理寺卿,官至从一品。仕宦三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官多地,始终恪守“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训家风,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恤民奉公,政绩卓著,被百姓称为“张青天”。
隆庆元年,张梦鲤任开封府知府,每天凌晨鸡叫时,就起床批阅文书,接见下属官员,审理官司到深夜,很快就清理了多年的积案。张梦鲤针对当时官吏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从开封府到各州县,依次清查整顿。凡是收入府库的粮食,都要当堂过秤,凡是上缴省布政司的正常赋税,都由省布政司出具收据,让想徇私舞弊的官吏无空可钻。他还严令下级官员一律不准向上级官员送献财物,逢年过节也不例外,对因私事前来拜访的,一律不予接待。
张梦鲤严以治官,宽以待民。凡是制定里甲制度、赋税徭役增减章程、赈灾救荒措施等有关百姓生计的事,都事先倾听地方乡绅长者的意见。当遭遇水旱之灾时,便下令开仓济民,蠲免钱粮,以减轻百姓流离之苦。开封府人员来往频繁,治安混乱,张梦鲤严厉惩治地痞流氓盗贼,开封府全境清平安定。张梦鲤任开封府知府五年,开封府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百姓衷心拥戴。
任山西布政使期间,张梦鲤主管钱币铸造。当时钱币铸造存在一些漏洞,张梦鲤权衡利弊,从八个方面对钱币铸造作出明文规定,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既方便了百姓交易,又规范了钱币铸造和管理秩序。针对在赋税管理方面缺乏成套制度的状况,张梦鲤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不偏不倚地精心统计运算,成功编创《赋役全书》,广为推行。
张梦鲤用自身言行诠释了“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训家风真谛,忠于社稷、造福社会、爱惜黎民,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训家风被双山张氏子孙奉为圭臬、笃行恪守,双山张氏贤达辈出、人丁兴旺,明清时期已是莱阳八大望族之首。
铁血丹心铸忠魂
在平度市田庄镇东刘庄村东首街南北巷东侧78号,刘谦初故居静静矗立。铭记着那个战火纷飞岁月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刘谦初就是从这里出发,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谱写了舍生取义的红色赞歌。
刘谦初,原名刘德元,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期间,他聆听了毛泽东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受启发和鼓舞,更加明确了革命的方向。
刘谦初参加革命后,生活非常艰苦。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蔓延,党的活动经费越来越少,有时只能发给极少的钱,党员的生活费都得自己想方设法解决。在上海,刘谦初住在亭子间没有床的地板上,穷得没米下锅,他就通过写稿件赚取一点生活费。在福建,他把大部分衣服被子全都拿去典当,只剩下一床薄被和一身褪成白色的灰西装。
为摸清基层党组织情况,刘谦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一个月下来皮鞋底都磨烂了,也舍不得扔掉。当时,各县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常在刘谦初住处召开。为了节省经费,他没有购置桌椅,而是买了200斤稻草,三四张草席。开会时大家席地而坐,睡觉时席地而卧。在山东,他为帮助因罢工而被工厂开除的工人,常把自己辛苦节省下的钱物送给生活穷困的工友。救济时他常说:“我这儿有点钱,你拿去买些粮食……如不够用,过几天我再想些办法。”
1929年初,因山东省委遭严重破坏,党中央调刘谦初到山东恢复重建党组织。面对险恶环境,刘谦初常常冒险来往于济南、青岛等地,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宣传发动群众,揭露敌人罪行,组织对敌斗争,很快便重建了山东省委。1929年7月,刘谦初领导和发动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超过2万名工人参加。
1929年8月7日,刘谦初前往上海途经济南明水火车站时,被特务认出,不幸被捕入狱。入狱后,刘谦初怀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狱中成立党支部,把监狱变成了另一个对敌战场。
随着环境日趋恶劣,刘谦初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写信告诉妻子:“请转告母亲,目前我无什么需要。”又嘱托妻子:“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望你谨记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他在信里将党比作母亲,表达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无限的热爱和忠贞不渝的赤诚之心。1931年4月5日,34岁的刘谦初在济南英勇就义。
红色火种一经点燃就生生不息,它照亮前行的道路,吹散弥漫的迷雾,为岁月的年轮注入信仰的力量,也留下了城市奋力前行的注脚。
城市的生命,因其历史之沉淀而厚重,因其人物之精神而鲜活。一代代先人像归根的落叶一样“化作春泥”,反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仙山缥缈,碧波流韵。俾循清风,垂之不朽,穿越千年,感悟尚廉之风。(刘强)
中国廉政教育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