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农斧(1912年—1944年),原名高承训,陕西绥德义合深沟人。曾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344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4师10旅政治部主任,兼苏北军区淮海分区政治部主任等。
高农斧给母亲的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封红色家书,叙述家事、寄寓亲情,更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从今天起,本版开设“烈士家书”栏目,让我们通过这些书信,感悟信仰的力量和始终不渝的初心。——编者
老母亲:
咱家大概的情形,儿也是知道一些,不过是不很详细。因为去年到今年抗战中间,未接到家中的来信。承命的信也未接到的,甚为想念。去年八月间,从甘肃出发恰恰动身那早晨接到儿二姐与永明兄的信。他们责斥儿对家庭不顾及不管的内容,就是说不捎钱回家,可是这是儿二姐的意思。这真太幼稚了,革命的人又不刮地皮,更不敲诈人民,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同时就老母亲生活困难,儿想家中有谟、诰二人,一定不会眼巴巴的不理你老人家,儿是走的很远了,可是也不算是十分远。日本鬼子跑到中国打中国人,儿等还未出国,是为保卫中国,大概要到河北去。明天(阳历九月二号)五点钟出发,所以给老人家来信勿念。儿在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部组织科工作。
余言再续
祝老人家安康
老人家有肖像捎来一张
儿:农斧 叩
(书信为节选)
这是烈士高农斧在1938年抗战时期写给家人的信。高农斧出身地主家庭,自幼读私塾,后到义合完小读高小,1924年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上学。当时学校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党团组织,高农斧受到启蒙,思想日趋进步,决心彻底与地主阶级决裂,同广大农民站在一起。1927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至1929年间,陕北连遭荒旱。当时陕北特委为救济穷苦农民,提出“欠租运动”口号。高农斧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不断与家族斗争,说服了父亲高有业,首先宣布两年不收租。那时党在义合镇设立机关,参加工作的几个人的粮食全靠高农斧供给,他把自家的粮食做成炒面,扛到中共绥德西川的党组织进行救急,为了革命事业和劳苦大众,高农斧选择牺牲个人利益。
全面抗战爆发后,高农斧请求奔赴前线。他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344旅任政治部民运科长,从甘肃出发,开赴华北抗战前线,在山西潞城安昌镇驻守,准备与日寇作战。1938年8月,高农斧调任旅政治部组织科长。他为了革命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父亲去世后,家中因缺乏劳动力,老母幼子生活十分清贫,而高农斧从不向人诉苦。他睡觉的床铺连褥子都没有,直至去世,仅有旧毡一条。
1938年9月1日,高农斧请正要回延安参加青年代表会的程世清同志捎回3封家信,1封给老母亲,1封给五弟高承命(当时在陕北特委工作),还有1封给二哥高承谟和四弟高承诰。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高农斧对亲人的挂念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在给高承谟、高承诰的信中说:“……我想你们也是知道的——为革命牺牲一切。”在给高承命的信中说:“要完成我们伟大的事业——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我们现在还不够的很,所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有的亲戚朋友责备他没有捎钱回家,他说:“革命的人又不刮地皮,更不敲诈人民,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其弟高承命深受感动,将家信保存了下来。
1940年,高农斧南下华中,担任新四军4师10旅政治部主任并兼淮海分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春,部队处于艰苦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大家常常吃不饱。高农斧夜以继日地忙工作,总务科给他加些菜,他总是婉言谢绝,将菜让给其他战士。1941年夏,部队由豫皖苏向淮北转移,道路艰险,高农斧先随一个团行动,当夜通过了津浦铁路,第二天就进入敌伪区。敌匪开枪阻住我军道路,我军派一名干部过去交涉,未能奏效。团长要去,被高农斧拦住:“部队处于危急情况,如果团长遇到危险,部队的指挥就成了问题。”高农斧冒着生命危险前去交涉,最终说服了敌匪,使部队得以顺利通过。
1941年7月底,新四军4师10旅从淮北转战到了淮海区。10旅在淮海区驻扎下来,实行主力地方化,开始指战员在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此时,任旅政治部主任的高农斧接到通知同旅长刘震一起去华中局驻地盐阜区聆听刘少奇和陈毅的指示。
当刘震和高农斧走进一间茅草房时,刘少奇和陈毅正伏案研究工作。看到他们来了,立即招呼。刘少奇先询问了10旅的作战情况、战士们的情绪,然后说:“华北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紧张、残酷的阶段,华中局面必然随之紧张起来。日寇会更加残酷地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继皖南事变之后,会继续发动对江北各根据地的进攻。为了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迎接新的局面,10旅今后的任务,就是在淮海区安家,实行主力地方化。你们怎么想?思想通不通?”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你们不要犹豫,这是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的正确道路。现在你们一个旅化下去,不要多久,就会有两个旅、三个旅以至更多的旅成长起来。到那个时候,不仅人数多许多倍,战斗力也会比现在强。”
回到部队后,高农斧对广大指战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大家豁然开朗,精神振奋。高农斧首先带头执行,在组织上决定临时组成中心县委后,他立即赴任苏2支队政委和中心县委书记,为部队地方化起了表率作用,使一部分原来思想转不过弯的同志也能理解组织安排,到地方去工作,使10旅在淮海区很快打开了新局面。1942年春,刘少奇去延安路经淮海区时,在军分区司令部住了一个多星期,当刘少奇听了部队打开新局面的汇报后,高兴地说,你们坚决化下去,并且做出了成绩,这很好。根要扎得深,花才开得好,果才结得大。
1942年底,敌人又开始了扫荡。此时的高农斧积劳成疾,拖着病体随部队一起作战。
1943年春,组织将他调回延安学习。在返回延安路过山东省时,按规定留下了他情同手足的战马,过平汉铁路时又留下了警卫员。身背背包,徒步行军,每天要走八九十里路。一路上为活跃气氛,他说笑话、唱秦腔,使大家忘记了疲劳,按上级要求顺利抵达延安。
随后,高农斧在中央党校二部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中央首长和党校教师的教导,晚上回家继续读马列的书、写笔记。他在生产上也是把好手,在课余时间学会了纺线等,在日常生活中,他对战友关心备至,经常帮老同志到山下去担水……大家谈起高农斧,总是赞不绝口。
1944年10月,高农斧患了急性肺炎,由于身体虚弱,加之医疗条件有限,不幸逝世。
1944年10月23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出讣告,并登载了悼念高农斧的文章。2015年高农斧烈士入选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