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鸽场里打工,林下种菜种花,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进村路宽阔笔直,门前屋后干净有序,家门口还停着小汽车;篮球场上打打球,湿地公园散个步,男女老少都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是小黑垡村,曾经是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的一个低收入村,如今已经变了模样。
以前是啥样?57岁的村民李树申给记者描述,污水垃圾满地都是,流浪狗聚在村里找吃的。生活环境脏乱不说,村里老弱病残还特别多:“长子营镇42个村,其他41个村的残疾人加起来都没我们村里多!”2016年,小黑垡村人均收入不到9000元,落后不前让村民们都抬不起头来。
变化从一位“80后”村党支部书记的当选开始。“凭什么我们村就不好呢?”从小在小黑垡村长大的韩森,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当选村支书后,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展产业、整治环境、建立制度,经过近5年的努力,小黑垡村实现了从低收入到全面小康的成功转变。
培育多元产业 村民口袋变鼓了
作为大都市里的小村庄,小黑垡村的落后有其历史原因。20多年前,一场意外的“磨面中毒事件”,让当时60%的村民神经末梢受损,丧失了劳动力,贫穷也因此而至。
“出去干活没人要,种地也种不出钱来。”李树申作为亲历者,感触非常深。
2012年北京启动“百万亩造林工程”,小黑垡村的2400亩土地,被流转建起景观生态林,国家每年给每亩地补偿1500元,不少村民还可以通过“绿岗”就业,增加一份额外收入。但即使这样,全村370户中仍有62%属于低收入家庭。2015年底就任村支书的韩森,把目光投向了生态林下的大片空地。
“这树与树之间不是有4米的空隙吗?除草要出工,种点农作物不也一样出工吗?这样就是白捡。哪怕说真是一亩地捡个200-300块钱,也是白来的啊。”
但是种什么,怎么种?韩森自己不是专家,他就去找专家。
2016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28家科研院校与小黑垡村建立帮扶关系,还在村里建起了“北京科技小院”。有了专家指导,2018年,小黑垡村成功上马了百合花项目。百合经济价值高,在观赏方面可以直接出售鲜花;当花朵凋谢了,种子易保存,又可放在冷库长时间持续销售;百合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能包装成鲜食百合。
“今年只要不把它刨出来,明年就会长出新的百合。”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种植百合是可持续产业,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得益于村里2000多亩森林资源和科技小院的帮扶,小黑垡村不仅种植了100亩百合、30亩洋葱,还培育了97个大棚的林下食用菌,并发展了林下养殖。如今,小黑垡村林下立体生态农业已逐步建立,成为“脱低不返低”的重要产业支撑。
在小黑垡村,白鸽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些白鸽都来自村泰丰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据介绍,合作社为小黑垡村和周边村庄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200余家肉鸽养殖户发家致富。同时,合作社还作为助残增收基地,解决了村里47名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平均每人年增收2.64万余元。
迈入小康之年,小黑垡村村民年收入已达到3万元以上。韩森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对村民的承诺:“未来,小黑垡村还要发展智慧农业,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发展旅游业。”
讲道理促带头 村庄环境变美了
五彩斑斓的轮胎立在笔直的柏油马路旁边,粉白相间的百合花开在林下田间,高耸的路灯遍布村里各个角落……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能变得这么漂亮,是很多村民过去不敢想的。
2013年,韩森当选村委会干部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修路。紧接着,又将村子里的烂鱼塘收回来,改建成了现在的湿地公园。2015年,小黑垡村在村口装上了路灯,实现了“天天回家的人能看得见道儿”的小目标。
走进小黑垡村的党群活动大厅,党建管理员刘纪维指着空旷的大厅告诉记者,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儿摆上桌子板凳,大家伙儿坐在一起商议。”
2018年,伴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小黑垡村也在北京市和大兴区的指导下,开展了紧锣密鼓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对小黑垡村来说,私搭乱建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大阻碍。秉承“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原则,村“两委”干部一户一户做思想工作,全村260多户涉及私搭乱建的农户均需建档,边清理边销账。
“党员带头,‘两委’班子带头,这时候他们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了。”韩森说。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案例:村委会计闫玉秋家的房子是多年前重建的,多出来的部分和原来房屋直接相连,拆掉外边多余部分损失相当大。为了给乡亲们做示范,最后她带头把自家房先拆了。
“房前屋后什么样,是自己的事。”韩森认为,首先要让老百姓明确,人居环境整治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每个村民自己的事,是关乎小黑垡村村容村貌的事。村子变得干净整洁了,最后受益的还是村民。
“这个道理要给老百姓讲清楚了。有的老百姓一时不理解,也会抱怨。但时间长了,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就想明白了。”韩森解释。
规范制度为民服务 村里人心变齐了
这么多年来,在很多外村人眼中,小黑垡村都是老弱病残,是个“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村儿”。
一件小事让韩森印象特别深刻。每到镇小学放学时,各村都会派校车接孩子,而只有小黑垡村,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们蹬着三轮,风里雨里将自家孩子接走。
“当选村支书的第一年,我就跟镇党委申请,必须给我们村配上两辆考斯特,专门用来接送村里孩子上下学。”
当选村支书后,韩森还发现,村民们有事也不来找村干部:“村民来了找不到人,或者找到人办不成事儿。一次两次后就不信任村‘两委’班子了。”
为了改变村民不信任村“两委”班子的局面,自2015年起,所有村干部都要按时打卡上下班,谁缺勤就按照天数扣工资。各个办公室有专门的负责人,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干什么吆喝什么。”
“以前农村靠脸执政,现在靠制度执政。村民只要有事,就可以到村委会办公室随时找到相应工作人员。”
“刚回来在村委会工作的时候,我还很不适应,被扣了半个月的钱。”刘纪维跟韩森是发小,被叫回来在村里上班时,他还以为会很轻松,没承想刚来就被当成反面典型“开了刀”。
与此同时,韩森还坚持每天晨会制度,和村干部及时总结沟通村内事务,明确工作重点,统一思想;坚持重大村级事务“两委”商议制度,实施村级事务集体决策,杜绝“一言堂”。
制度规范了,还要为老百姓踏踏实实做事。“西红柿炒鸡蛋、蘑菇肉包、小炒肉、凉拌黄瓜……”这是小黑垡村老年食堂的一张菜单,荤素搭配,讲究营养。2019年,小黑垡村协调了300余万元,建立了可容纳150人用餐的老年餐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按照一个月最高300元、最低100元的标准收费,为老年人吃饭提供便利,也为年纪偏大、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提供“外卖”服务,将饭菜送到老人家里。此外,小黑垡村还提供村级定期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监测村里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
“村里所有事都关系村民切身利益。因此,三思而后行、少说多做、敢于担当,让乡亲们能真正看到发展成果,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应该秉承的服务理念。”韩森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人人都说小黑垡村有了大变化,村民们有了规则意识,也更加团结了。2018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韩森再次高票当选村支书。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人们都夸赞道:“这娃子给村里带来了实惠!”(本报记者 吕珂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