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蓝瑶村,位于湘桂之交的湖南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瑶族祖居地,至今保留明清时期的民居300多栋,亭榭楼台、社坛戏台散见于寨子里,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可受制于自然禀赋和发展资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2015年,这个由三村合并而来的瑶族寨子总人口2227人,仍有贫困人口626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在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江永县充分借助省民政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激发当地群众的干劲与热情,古瑶寨脱贫致富,展现出新姿态。
以民俗文化体验撬动乡村旅游
2015年春,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江晓军和队员驱车从长沙一路向南,近7个小时,奔波500多公里,抵达寨子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妇女守着‘一亩三分地’,主要靠种玉米、花生维持生计。脱贫致富,压根就不敢想!”面对省城来的江晓军,时任村主任欧阳明俊直泼冷水,“我们村名气不小,是历史文化名村,但不能当饭吃啊!”
可是,在江晓军看来,这种罕见的古村寨还真能“当饭吃”!他和联系本村的县政协主席刘忠华、村两委班子集体商讨,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
旅游是个产业,不是说发展就发展。怎样在市场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确保瑶寨群众得实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省级非遗勾蓝瑶文化传承人、70多岁的老支书欧阳绪珍站了出来:“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的‘洗泥节’是瑶寨独有的风俗,舞龙耍狮、歌舞武术、下塘摸鱼,热闹非凡,是不可多得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老支书一席话,让大家找到了突破口。保留村子原貌,打好“洗泥节”这张牌,以民俗文化体验撬动乡村旅游。
找准了好路子,说干就干。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引导下,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扶贫政策资金,带领村民们修缮盘王庙、风雨桥、桥头祠等古建筑,新建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步道等设施,继而推出了“洗泥宴”篝火晚会等旅游产品。
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寂静的乡野热闹了起来,“再也不能这样穷下去。”
党员带头建设家乡
挖掘传统资源并非易事,村两委一班人带着村民们一点点细抠拳头产品“洗泥宴”。
一开始编排了个5分钟的瑶家武术节目,把几套传统武艺融合在一起。老支书却不高兴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怎么能随便改?”传统与创新之间,如何权衡,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实践出真知。效果好不好,演一演就知道了。先按老路子演了一场,5套武术打下来,冗长拖沓,游客兴味索然。老支书也服气了,加入到创新编排中来,大家反复打磨,1个多小时的演出逐步成形。游客们边吃边看,大呼过瘾,“洗泥宴”特色品牌算是亮了起来。
演出火了,演员却让人发愁。演出固定时间是周末晚上6点半开始,平时闲散惯了的村民大都受不得约束:有的村民舍不得地里的农活,不想在表演上多耽误功夫;有的村民思想保守,觉得在陌生人面前表演不合适。
主抓文艺演出的村支部委员欧阳美妃一边发动村里党员带头表演,一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党员黄中进原先在外务工,也回村参加了表演队,并流转土地种下了20亩夏橙,“党员要带头建设家乡,我现在有一种幸福来敲门的感觉”。
一年时间,村里组建了一支48人的村民俗文化表演队,形成了勾蓝瑶龙狮队和瑶家女子拳表演队,全村30多名党员,近一半参加表演队。
2016年春节之后,表演队参加了湖南省“欢乐潇湘”比赛,拿到了金奖。“这一下子提振了信心,激发了村里的内生动力。”时任兰溪乡党委组织委员兼勾蓝瑶村党支部书记宋裕介绍,通过晚会表演,寨子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本土的表演人才,还有负责音响灯光的人员、主持人、餐饮后勤人员、宣传营销人员。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新问题又出现了——没有像样的民宿,游客留不下来。村里提出大家搞民宿,响应者寥寥。
还是得党员走在前头,欧阳美妃建卫生间、买空调,把自家房子修缮一新,开起了民宿。紧接着,老支书周兴荣也动起来了。看着党员、村干部家里的民宿客人络绎不绝,收入不菲,村民家里的民宿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好日子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几年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喜人变化,勾蓝瑶寨的脱贫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原来村集体收入基本为0,这两年每年都在100万元左右。还有村民算过账,村里的民俗表演合作社成员白天下地劳作,晚上上台表演。仅此一项,每年能为村里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党员演出是义务的,贫困户每场演出平均可得50元收入,一般贫困户每年也可以因此增收四五千元。
如今,勾蓝瑶寨因势利导,成立旅游公司,村民以民居、土地入股,村民变“股民”,家园变景区。村里还成立了民俗表演、建筑、环境整治、农业生产、农特产品加工等5个专业合作组织,吸纳112户贫困户参与,并且为贫困户开发设置了卫生保洁、治安巡逻、民宿管理、游客接待等15个公益岗位。环卫、餐饮、保安、演出……一批新的岗位催生出来,村民一个个、一家家都脱了贫。
今年64岁的何秀才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家三口挤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祖屋里。后来,何秀才以田地和祖屋入股,成了村旅游公司的股东,他和妻子都在旅游公司务工,还能挣一笔工资。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何秀才家还种了8亩夏橙。2019年底,何秀才家搬进了180平方米的两层仿古民居,建了4间民俗客房,年收入稳定在7万多元。
村里的导游左湘燕说,去年以来,旅游受到疫情冲击。但村干部都没闲着,搞起了网络直播,在微信公众号里发视频、图片,全方位展示村庄美景、民俗表演,村里的夏橙、干竹笋销售火爆。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瑶寨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2019年9月,勾蓝瑶寨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升级为全县唯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何素英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她原本在广东做销售工作,2015年回乡办起了农家乐。第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只够一家人的基本开销;2016年,收入翻番;2017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随后,何素英被选为了“致富带头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好日子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要念党恩、跟党走,带动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