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刚来,巴丹吉林沙漠上泛起片片绿意。一场大雨后,看到沙漠里的梭梭苗抽枝展叶、长势喜人,马奋梅特别开心:“比过年都高兴,雨下得多,树就能长得好。”
在沙漠里种树,马奋梅一干就是20年。每年3月至8月,这位阿拉善右旗牧民以帐篷为“家”,种植梭梭树,足迹遍布阿拉善右旗各个苏木镇。
阿拉善右旗地处内蒙古西部,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横亘境内。这里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沙漠戈壁纵横交错,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关键节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拉善右旗各族人民开展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工程固沙等,不断扩大防沙治沙治理区域。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向黄沙要绿意的艰辛,马奋梅体会尤深。一年中,她有半年的时间住在帐篷里。她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日头没露就离铺,头巾面巾全包住。沙拌饭、饭掺沙,嚼得满嘴吱嘎嘎。
有一年开春,她到离家200公里开外的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种树,天黑了还在赶路,偏偏又刮起大风,沙子瞬间掩埋了道路,茫茫戈壁滩上手机也没了信号。马奋梅只得把车停下,裹紧羽绒服,独自在车里蜷缩着熬过了一夜。“风嗷嗷叫了一整夜,4月的戈壁滩还很冷,那一夜真挺难熬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马奋梅或许早就坚持不住。让她最终坚持下来的,是种树给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及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帮扶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护航。
“那时候,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说起以前,马奋梅印象深刻,“刮起黄沙来,天昏地暗。狂风裹着小石子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有时牧民家的门一夜之间就会被沙子堵个严实。”马奋梅说,“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治理下,我们有了梭梭林,极端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牧区老百姓的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
植绿固沙护民生,阿拉善右旗纪委监委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聚焦阿拉善右旗区域“三北”防护林项目建设、生态修复以及公益林补贴发放等重点工作,建立“一单位一清单”政治监督工作机制,紧盯“三北”项目“质量、进度、廉洁”三要素,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开展监督检查。今年以来,督促查改问题7个、制发履责提示函2份、约谈1人、谈话提醒3人。
“在沙漠上种树,除了政府主导的各项大工程外,还要发动农牧民的力量,凝聚成全民植树、治沙的合力。”阿拉善右旗林业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副局长许斌告诉记者,旗纪委监委的同志经常过来开展谈话提醒,督促借助各类宣传平台,动员农牧民群众积极投身植树活动。同时,该局利用多样化手段让农牧民成为治沙“主角”,构建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新格局。
据了解,目前,阿拉善右旗通过“以工代赈”模式调动农牧民群众种树积极性,以嘎查集体或农牧民个人为单位承包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动员全旗7个苏木镇40个嘎查全部参与,实现嘎查集体经济增收、农牧民群众致富。
“对于大多数农牧民而言,务工费及时发到手里是保证种树积极性的关键因素。”阿拉善右旗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董永斌告诉记者,旗纪委监委加强对公益林补贴、“以工代赈”工资等资金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每一笔资金精准发放到位,解除农牧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一方面,我们深化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深入全旗7个苏木镇40个嘎查,通过查阅资料、比对数据、‘一卡通’核查等方式,全面监督检查公益林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董永斌说,另一方面,依托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聚焦拖欠“三北”项目工程款、农牧民“以工代赈”工资方面等突出问题,进行实地督导、发函督办,压实林草、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主体责任,督促及时足额拨付项目工程款,排查梳理欠薪隐患。截至目前,已督促拨付工程欠款483.4万元,有力保障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种树的钱能及时发到账户里,大家很安心。”马奋梅说,近些年,明显感觉种树的队伍在逐渐壮大,大家常说,“海边的人会游泳,沙海的人会种树。”
在马奋梅的言传身教下,儿子李豆庭201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的一名森林管护员,负责灌木林巡护、森林防火灭火等工作。
“种到种不动为止。”如今51岁的马奋梅仍活跃在种树一线。“树是有生命的,生命是延续的。等再过几十年,我就可以和我孙子说,你看这片树是奶奶种的,这片也是。”说话间,满面风霜的马奋梅身子微微后仰,自豪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