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济南南部山区西营镇,有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子——积米峪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积存过粮草而得名。
但是,这个历史上曾经粮草不缺的小山村,由于自然村布局分散,海拔高,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延伸等原因,祖祖辈辈无法告别“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居住难、发展难”的贫困现状。
2018年6月,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派驻积米峪村第一书记李金凤,圆满完成了积米峪村易地扶贫搬迁重任,还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历史性地实现13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积米峪村脱贫摘帽。
历史性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初夏时节,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走进搬迁后的积米峪村,只见一排排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个风景如画、荡漾新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迎面而来。
村里的养老院里,77岁的尹朝连正在和老姐妹们聊天,看到李金凤进来,尹朝连一把拉住她的手:“闺女,快来坐。”老人告诉记者,之前住的房子,每到下雨天,雨水便会从破漏的房顶灌进屋里,最怕的就是冬天下雪,山路曲折,根本无法下山。而如今,新房子里的家具、家电都是政府免费配好的,除了每个月的电费自己承担以外,水费、查体费、医药费都不要钱,“多亏了党和政府,多亏了金凤闺女,才让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积米峪是省级贫困村,也是济南市仅有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之一,贫困人口多,且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复杂,扶贫任务异常艰巨。
为了全面了解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真实现状,李金凤带领脱贫攻坚工作队按照名册挨家走访调研,每户走访不少于10次。
“由于交通不便,我们经常是带着包子、面包等食品解决午饭,在黄鹿泉顶、弯弯地村或灰泉村一待就是一整天,和贫困户拉家常、谈政策、聊出路,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摸清了贫困人口各项真实数据以及致贫的具体原因,逐户分析研究精准脱贫方案。”李金凤说,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逐户研判、逐个分析,不能外出打工的,送公益岗位上门,安排公益岗位109个;无劳动能力的,动员儿女孝赡养老,争取政策支持,并在扶贫收益政策上给予倾斜。
通过多向发力,积米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达到了人均纯收入4277元的稳定脱贫线,积米峪村历史性地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摘帽之后,致富的脚步不能停。为了让村民脱贫之后有奔头儿,李金凤积极推动成立了仁元农业合作社,注册了“积米泉”商标,带领村民走上了品牌化发展道路。他们先后与好兰朵家纺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等单位签订扶贫合作协议,着力构建和完善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无缝对接;引进了多家电商服务平台,让贫困户自己当老板增收致富,同时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仅2019年中秋节前夕,积米峪村就销售农产品15余万元,开启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2019年10月25日,积米峪村再迎大发展历史机遇,经过近半年的洽谈,成功与山东高速农文旅集团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1万余亩,打造集养生养老、生态农业种植、加工销售、民宿旅游和田园农庄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仅此一项,村民每人年均可有近5000元的固定收入,生活水平将有质的提升,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打造乡村记忆馆留住乡愁
在积米峪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李金凤发挥单位职能优势和自己的专业优势,打造了积米峪村乡村记忆馆。记者看到,这里通过照片和实物,展示了积米峪村的党史、村史、搬迁史、后续发展史。李金凤说,设立乡村记忆馆的初衷,是让村民搬迁后能“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
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的模式,李金凤拓展思路,把积米峪发展融入南部山区发展的大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南山绿色发展。她积极协调市文化部门,拨付南山管委会260万元资金,对西营镇及其周边的遗址遗迹进行修复、打造和提升。她还积极洽谈,带动社会资本参与贫困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保护维修,以及对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献资料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她主持编写的《西营记忆》一书正在编撰,力图图文并茂地为当地老百姓保留那份乡村记忆。
为充分发挥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2019年10月,李金凤带领积米峪村积极响应济南市妇联号召,启动“出彩人家”创建活动,带领全村家家户户争做“出彩人家”。目前,村内共涌现出“出彩人家”67户,示范户17户,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同时,为了全面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李金凤开设了“积米峪村新农村新生活新女性”系列讲座,旨在化解村民易地搬迁入住楼房之后生活理念滞后的难题,引领广大妇女群众积极美化环境,自觉规范言行,弘扬文明风尚,践行志愿精神,使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更加出彩。
“李书记把积米峪村当成家,把我们当亲人,有李书记领着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致富路上有奔头儿了,积米峪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村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