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的河面波光粼粼,河畔树木葱茏,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光。“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熊猫鸟’,千万不要进入蓝冠噪鹛栖息核心区。”秋口镇党委书记吴锦寿戴着红袖套,一边维护景区秩序,一边给大家宣讲鸟类保护知识。
自2021年7月担任秋口镇党委书记以来,吴锦寿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当好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的守护人,又把当地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集体强”。今年2月,吴锦寿被评为全国“最美公务员”。
2001年,从新疆某部队退役的吴锦寿,在婺源县中云镇政府当起了综治员。中云镇政府院内古木参天、空间开阔、环境优美,是婺源县193个自然保护小区之一,吸引了世界濒危物种——蓝冠噪鹛前来栖息繁衍。吴锦寿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守护蓝冠噪鹛不受侵害,在与蓝冠噪鹛的朝夕相处过程中,他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漂亮的鸟儿。
后来,吴锦寿转岗至紫阳镇、江湾镇、清华镇等地工作,还念念不忘蓝冠噪鹛,经常与人谈起它们的生活习性:“像人一样有灵气,爱洗澡,讲和睦,守秩序……”
其实,蓝冠噪鹛的主要栖息地是秋口镇石门村一带。似乎是寻着蓝冠噪鹛的踪迹,2021年,吴锦寿来到了秋口镇担任党委书记,又一次扛起了保护蓝冠噪鹛的职责。可具体应该怎么护鸟,他并不是行家。于是,他联系林业部门专家学习护鸟知识,找到村里的爱鸟护鸟志愿者了解小鸟的生活状态,明白了护鸟首先要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树林和湿地。于是,他组织修复湿地公园,建起7个小微湿地,为蓝冠噪鹛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更加适宜、安全的环境。与此同时,他组织成立了蓝冠噪鹛护鸟党小组,他自己每周都会抽出固定时间到石门村客串护鸟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随着蓝冠噪鹛生存环境的日益改善,吴锦寿开始谋划如何将石门村的护鸟之道升级为乡村振兴的治理之路,此前他在处理秋口镇老牌景区李坑古村的相关事务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李坑古村是婺源县第一批国家4A级景区,村民们受经济利益驱使,竞相乱搭乱建,景区一度面临摘牌风险。为了治理好村庄,吴锦寿把办公室搬到村里,与村民们交朋友、解怨气、话发展。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后,他坚持“百姓的事交由百姓办”,带领大家完善了《李坑村村规民约》,从养生河管理、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到规范农民建房等,每一条都精准发力,切实解决了诸多难题,村庄环境越来越好。如今,李坑村8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旅游就业600余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
石门村的发展也遇到了村民们互相“抢地盘”的难题。比如,俞金淦和俞天忠是邻居,两家居住的巷子原有六尺来宽,随着各自在巷道里搭建杂物间,巷道被挤到不足一米宽。镇村干部曾多次做过两家人的思想工作,但收效不大,谁也不肯先“撤”。吴锦寿得知后,耐心跟他们聊家常、听诉求、讲道理,逐渐与两家人都处成了朋友。俞金淦感慨道:“书记把话都讲透了,我要晓得利害。”俞天忠说:“对家让几尺,我也让几尺。”不久,这条“六尺巷”就恢复了原貌。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吴锦寿的工作中不胜枚举。为改造石门村至秋口村的5.7公里道路,他冒着酷暑,与设计、建设单位人员一道,一米一米走,商量电线杆搬移、耕地林地节约、沿途景点保护等大小事宜。为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他一个村一个村调研,带领全镇发展生态茶园面积3万余亩,成立大小茶叶加工厂62家,其中规上茶企就达7家。为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吴锦寿一家一家跑,引导景区企业、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涉旅行业中的致富能手,在带头创业致富的同时,争当传统村落保护“领头雁”……
路修好了,生态茶园建起来了,旅游搞起来了,石门村观鸟民宿、农家乐、酿酒坊、非遗馆、茶舍等业态“百花齐放”,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带动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不仅李坑古村和石门村,在吴锦寿和同事们的不断摸索中,秋口镇的多个村庄都实现了生态价值转换。如今,全镇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中国传统村落2个,新发展3A级乡村旅游点3个、精品古驿道30余条,发展民宿和农家乐200多家。
“特色旅游业带动了茶叶、蜂蜜、荷花、山茶油、冷水塘鱼等特色产业发展,全镇1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5万元。”让吴锦寿自豪的是,洙西村百亩荷花基地、岭溪村蜜蜂养殖基地、梓槎村冷水塘鱼养殖基地等“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