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习近平总书记以此古训勉励大家凡成大事者必经历过基层的锻炼与洗礼。他将基层实践形象地比喻为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号召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党员主动到基层去“墩苗壮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基层实践是了解民情、厚植为民情怀的大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革命初期,毛泽东通过在湖南五县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结论,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对农村社会的深度研究,为之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让山沟沟里孕育出的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迸发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也使得实事求是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思想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的产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的深入研判,更是基于对中国广袤大地上具体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的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间”,也正是当时在梁家河插队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在基层实践中萌芽出的与群众的情感联系、对问题的准确把握是各级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与群众一起生产劳动,观察群众的悲欢离合,体会群众的喜怒哀乐,加深与群众的感情。群众对党员干部而言是一个个有故事、有温度的个体,这份情感认同会触发行动自觉,让党员干部更主动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与此同时,对群众利益诉求的精准分析、对基层实际运转逻辑的深刻把握,也有助于党员干部针对具体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基层实践是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训练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想担大任、干大事、成大业就需要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基层处于承上启下的节点、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工作落实的重点。基层工作在客观上就有比较大的难度。基层既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同时又是情况最复杂、矛盾最突出、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基层具体、繁琐、复杂的工作环境既能考验党员干部,也能锻炼党员干部。
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的党员干部,往往都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培养出了坚韧不拔、临危不乱的意志品格,同时积累了善于做群众工作、妥善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能力。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重庆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前后历时七年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体现了共产党人面对困难不低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当前,很多年轻干部学历高、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做事有干劲,但欠缺的就是艰苦条件下的磨炼和基层工作生活的体验。年轻干部要成长,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是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的重要途径。让年轻干部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和困难,真正参与急事、难事、要紧事解决的全过程,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中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不断提高应对艰苦复杂环境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从而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与使命。
基层实践是发现干部、选拔干部的竞技场。基层实践既是培养锻炼党员干部的过程,也是观察考验党员干部的考场。在大是大非面前党性是否坚定、在逆境挫折当中意志是否坚强、在复杂问题处置上能力是否突出等衡量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在基层实战中都表露无遗。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不仅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而且还要“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
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62年的《组织工作会议纪要》就提出“要注意选拔经过实际斗争锻炼、有基层工作经验、同工农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干部选拔过程中高度重视干部的基层经历。2019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仅延续了过去“树立注重基层的导向”,而且增加了实践导向,突出实践结果,要求“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同时,针对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混基层经历的现象,明确提出“坚决防止‘镀金’思想和短期行为”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努力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