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历经几千年,这句话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说:“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在中国人看来,“时”不是简单的经常之“时”、计量之数,而是与具体问题、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合宜之“时”、生存之道。中华民族正是在“与时偕行”中,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从而形成了从未断流的历史和兼收并蓄的文明。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是时的累积。“世”,金文中表现为三个带圆点的竖,也就是三十(卅),《说文解字》中说“三十年为一世”。古人认为,人到了三十岁正值壮年,一般都娶妻生子,有了新的一代,再过三十年,又有了孙子。时间的累积,导致人际的更替,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一个三十年前后的变化之大。
“与时偕行”,必须惟变所适。在农业文明发达的中国古代,时间及其所引起的变化,是人们行动的依据。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分麦起身,肥水要跟紧”等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人不但要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还要把握人世变迁的规律。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变”是绝对的、必然的,不能“与时偕行”“惟变所适”者就像是“刻舟求剑”的人一样。《吕氏春秋·察今》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倘若拘泥成法、不知变通,必然会受困惑、闹笑话。
“与时偕行”,必须察势因势。“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时是不可逆转的,变是不肯停歇的,而势是不能阻挡的,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因此,“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能够洞察历史大势的是明白人,能够顺应历史大势的是明智者。形势决定工作任务,决定工作重点,也决定工作策略和方法。所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做事的时机很重要,善于乘势,善于把握机遇,才能事半功倍。《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求之于势。”只有观大势、明大势,才能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取得成绩、建功立业。
“与时偕行”,更需要履责担当。在孔子看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他晚年读《易经》,最大的感想就是:“时也,命也。”时势所在即是使命所在,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由此知命、担当,该去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进入新时代,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新的矛盾纷至沓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与时偕行,只争朝夕,不负使命,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