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元宵节,又到了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开学的日子。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多地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幼儿园开展“趣探非遗 喜迎开学”主题活动,孩子们学习与龙年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验舞龙、剪纸、做灯笼等非遗文化;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讲,学生们在“运河之舟”中饱览千年历史变迁;重庆两江新区的师生们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探寻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连日来,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幼儿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近距离了解、学习,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身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广大青少年能否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于心,能否在稚嫩的心中树立文化自信,不但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文脉的延续传承和发展走向。
坚持从青少年抓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绽放光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好地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建立精神家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不少做法经验。比如,在课程建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加强面向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等等。要坚持边实践边总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增强教育效果,把相关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是文化赓续的必须,是人才培养的必然,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要素。我们乐见更多诸如“开学第一课”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出现,让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