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让乡村振兴的人才活水奔流涌动,需开源、浚流、蓄能,广泛招引让人才扎根基层,优化环境让人才施展拳脚,精心培育让人才释放潜能。
开源,让人才到村里来。面对乡村一线基础条件差、配套设施欠缺等造成的“人难引”困境,不妨转换思路,挖掘本地“乡贤”人才,感召外出有乡情、有乡愁的人才,迈出拓宽人才来源的第一步。对本土人才开展深入调查摸底,分类别分层次建立信息库,将精通农业生产的“技术专家”、善于调处纠纷的“知心大姐”、善于经营商品的“优秀企业家”等多方力量集合起来,通过外出培训、专家帮带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形成一支本土人才队伍。凭借政策优势,打好“情怀牌”,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乡情”纽带牢靠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能人等,积极鼓励支持返乡人员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并以此为契机,实现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
浚流,让人才扎下根来。无论是对基层发展还是对人才成长,能够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平台都至关重要。重视打造孵化基地、人才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载体,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让人才能够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挑起大梁,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达成与事业的互相成就、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项目支持、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给予人才创新创业的保障支持,在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生活所需方面出台积极开放、贴心精准的政策措施,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确保各类人才事业上有干头,干事上有劲头。
蓄能,让人才向上生长。唐代文学家、宰相权德舆在《策问·进士》中谈到,“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乡村振兴要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科技人才等现有各类人才的培育。用好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及农村党校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农民、村民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深挖乡村资源优势,探索与高校、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建设乡村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乡村规划、乡村治理、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果蔬种植、农村电商等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农业、爱农村的“田秀才”“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