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万象更新。非遗赓续文脉,见证生生不息。
在甘肃省敦煌市,民间艺人在一锤一火间打出铁花,铁水化作满天繁星,惊艳绽放;在安徽省淮北市,“舞龙巡街”热闹非凡,龙头昂扬、龙鳞闪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文艺工作者们前往旅游休闲街区,展示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璀璨非遗,华彩迎新,在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中,我们迎来崭新的2025年。
多姿多彩的非遗活动增强了新年仪式感。在辽宁省抚顺市迎元旦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中,小朋友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现场体验抚顺面塑,指尖翻飞,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为新年气象增添色彩。光阴之箭穿越年轮,沉淀下来的技艺传承至今,扎根百姓的民俗依旧鲜活,这展现了匠心之美、传统之美与生活之美,为新年增添独具特色的“节日味儿”。
非遗迎新,是一种“活态保护”。“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遗不能仅仅被宣之于展板、陈列于展架,而是需要活态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持续创新,传统节日愈发热闹起来、传统表演艺术焕发生机、“非遗+文创”“非遗+美食”“非遗+演艺”等业态方兴未艾……非物质文化遗产顺于时令、寓于生活,与乡土生态、物候人文等息息相通。将非遗引入百姓视线、融入生活日常,才能唤醒非遗生动质朴、顺天应时的文化精神,真正让非遗保护工作“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很快,我们将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爆竹声中一岁除”里,海内外中华儿女将共贺新春,喜迎蛇年,世界各国朋友也将参与其中,扩大春节的“朋友圈”,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彰显中华文明的全球价值。
闪耀于历史与现代的非遗,又一次陪伴中华儿女迎来崭新一年。在更积极的保护传承中、在更深沉的文化自信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