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朱子语类》记载,朱熹曾告诫弟子,遇事必须得耐烦去做,否则,事情就注定做不成。明代理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也在所著《耐烦说》中言:“而耐烦者,众善之所由集也。故曰耐烦为要”,把耐烦视为成就一番善政美德的重要原因。
耐烦是一种态度。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公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能够耐烦理事更是必需的操守品质。关于耐烦,古人多有明训。清代廉吏陈宏谋直指“不耐烦”之弊端:“或草率了事,或假手他人,或阘茸稽延,或急遽无序。民亦多蒙其累,事便不得其平。不耐烦之流弊,良不浅矣。”居官为政,每天都要处理林林总总的事务,还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一旦感到厌烦劳苦,心生不耐烦的情绪,则对上不能领会意图,对下不能服务百姓,懒政怠政由此而生,小事容易拖成大事难事,最终伤害的是百姓利益。曾国藩在写给好友李宫保的书信中提到:“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在写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这些都强调做事情、干工作要耐烦、心无旁骛,做到热爱、勤勉和克制。
现实中,有的干部眼高手低、急功近利,总想着“干大事”,却不知从点滴小事慢慢做起;有的接到任务后习惯先抱怨一番,落实中又浮皮潦草,只求完成不求完美;有的习惯于当“甩手掌柜”,面对难题矛盾乐于作壁上观;还有的习惯发号施令,只求省事易行,没有动力和耐心去做群众工作。凡此种种,都是不愿意在耐烦中打磨修炼,不但工作上多出差错,面对公众时还容易出言不逊甚至行为失态,伤民心失人心,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我们党一直保持着吃苦耐劳的传统。“四有书记”谷文昌十四年如一日,带领东山群众战天斗地,把荒岛建成绿岛;“树司令”张连印义务植树十九年,种出200多万棵防沙绿树;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专注于核潜艇研制工程;“当代愚公”黄大发埋头苦干一辈子,只为修好一条渠。这些楷模人物无不用耐烦这一法宝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而至千里,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干出成绩、留下印记。这样的耐烦体现的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认真态度和实干精神,彰显的更是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党员干部要扑下身来、沉下心来,把耐烦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扬“工匠精神”,提升工作的精细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多做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桩桩落实、件件办好。(张鑫磊)
中国廉政教育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