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得孔子喜爱的颜回,到写出中国家训名篇的颜之推,再到精忠守节、字如其人的颜真卿,源远流长的颜氏家风如不灭明灯,深为中国人推崇。
忠义是品评颜真卿书法的核心词汇
今年3月18日,南京市鼓楼区一场名为“得春芳信”的书法作品展在颜鲁公祠开幕。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古人如此形容南京的地理形势。石头城遗址在今清凉山西麓,而在清凉山东麓有一座雅致的公园——乌龙潭公园。公园不大,历史文化内涵却异常丰富,园内有曹雪芹纪念馆、魏源故居,还有一座颜鲁公祠。
这位颜鲁公是谁,为何会在乌龙潭公园中有一座纪念他的祠?
颜鲁公即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因他曾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称他为颜鲁公。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六月,颜真卿任升州刺史,唐宋时代,南京曾一度改称升州。这年阳春三月,朝廷下令广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迄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
颜真卿身为地方长官,按照朝廷的诏令设放生池,其中一处即今天的乌龙潭公园,他还撰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用自己的俸禄买石刻碑。在他看来,“帝王之德,莫大于生成;臣子之心,敢忘于赞述?”在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乱后,强调生成之德意味深长。颜真卿在升州任上的时间不长,乾元三年(760)正月,颜真卿回京任刑部侍郎,他的心中还为放生之事占据,希望更多人了解此中深意,这年七月,他请求肃宗为其放生池碑铭题额,肃宗欣然同意。
后来,人们在乌龙潭侧建起一座放生庵,在庵内祭祀颜真卿,清朝在被毁庵址基础上建起了颜鲁公祠,今辟为颜真卿纪念馆,同时也是南京市鼓楼区纪委监委重要的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据了解,鼓楼区纪委监委依托颜鲁公祠,拍摄廉洁故事微视频,推动开展家风主题教育活动,举办颜氏家训书画展。
2022年5月,颜氏家训学堂在此揭牌,纪念馆中辟出一间房屋,作为家训阅览室,供观众在此阅读颜氏家风家训故事。
颜真卿曾撰《颜氏家庙碑》,原碑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而拓本则可以在许多书法爱好者的案头寻到。无论是立在原碑前平视、仰视,抑或是临书时俯视,颜书的忠义之气从各个角度散发出来,直入每一个观者的眼中。
诚如书法史学者所言,忠义是品评颜真卿书法的核心词汇。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其实一个人的书法与其人品并不一致,明朝严嵩书法虽好,而人品极差。在书品与人品的比较中,重视道德伦理的中国人当然首重人品,苏轼说得透彻:“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颜真卿书品与人品俱佳,在这两方面都堪为典范,故而后人念念不忘。《颜氏家庙碑》是其晚年书法的代表作,清朝学者王澍评此作品乃“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此碑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此时颜真卿已72岁。三年之后,即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洛阳门户汝州,德宗问计于卢杞,卢杞素与颜真卿有怨,建议让已过古稀之年的颜真卿前去宣慰,卢杞振振有词,颜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
颜真卿何尝不知此去极有可能有去无回,但仍坚持去李希烈军中,完成朝廷交予他的使命。他一到达即面临性命之危,《新唐书》中的相关记载,俨然如精心结构的电影画面,颜真卿“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
李希烈扣留下颜真卿,欲逼迫他为自己效力,颜真卿义正辞严予以痛斥,他举出自己的从兄颜杲卿,首举义师抵抗安禄山,后来虽然被俘,决不投降,痛骂反贼不绝于口,颜真卿说:“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建中五年(784),颜真卿被缢杀,《新唐书》如此为其传记结篇,“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颜之推一生屡经丧乱,深知家教家风的重要意义
颜真卿被扣留期间,仍可向家中诸子传递书信,在家书中,“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由此可见颜真卿对家庙的尊崇,对家风的重视。
据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碑林收藏了七件颜真卿书法碑刻,《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争座位稿》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赏。碑林从馆藏中挑选出廉洁文化内涵深厚的名碑,设计出一条参访路线,包括言简意丰的《官箴碑》,表彰地方官吏美政的《曹全碑》,记录家族历史、颂扬先辈美德的《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
站在《颜氏家庙碑》前,观众很容易沉醉在颜真卿书法浩大而庄严的气象中,而忘却了碑文内容。
《颜氏家庙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颜氏世系,并非每一个家族在撰写世系时,都可以引用正史的记载,正史的容量总是十分有限的,但颜真卿在追述先人事迹时,足够幸运经常引用正史。
这份幸运的背后,是颜氏人物的优秀,而人物的优秀是家风传承的结果。在颜氏家风构建的历程中,北朝的颜之推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颜之推晚年以很大的精力撰成《颜氏家训》二十篇,他完成此书的地点正是今天的西安,那时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大兴城。隋大兴城是颜之推一生漂泊的终点,他由南朝入北朝,再由北朝入隋朝,他的人生经历是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的缩影。唐朝纂修的《北齐书》中,有颜之推的传记,他与其他几位同列在“文苑”这个类别中。
颜之推家族本生活在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中原大乱,衣冠南渡,颜氏迁居到建康(今南京)。颜之推出生于梁武帝时,他九岁丧父,兄长承担起了抚养教育他的责任。颜之推的传记开篇即提到颜氏是一个“世善周官、左氏学”的家族,且颜之推早早就能传承家学。周官即《周礼》,左氏即《春秋左氏传》,皆为儒家经典,须知颜之推的祖先颜回乃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这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弟子十分喜爱。当时南朝风气好谈玄,颜之推十二岁时,梁朝湘东王萧绎开讲《老子》《庄子》,颜之推也去听讲,但“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
长成为“博览群书”的学者、“词情典丽”的文士,颜之推被萧绎派去郢州辅佐刺史萧方诸,郢州治所夏口在今之武昌。在这里,颜之推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被俘。颜之推到郢州时,侯景之乱已经爆发。侯景本是东魏将领,投降梁朝后,又不满于梁朝与东魏通好,随即举乱,陆续攻陷了建康以及颜之推所在的郢州。颜之推被俘后,侯景“频欲杀之”,所幸得到侯景行台郎中王则的救护而免于一死,被送回建康。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颜之推二十二岁,北朝方面,东魏已被北齐取代,南朝方面,这一年昔日的湘东王成了梁元帝,侯景之乱被平定,颜之推从建康来到梁元帝即位的江陵(今荆州)。过了两年校书秘府的安生日子,却迎来了更大的灾难。西魏攻陷了江陵,城破之日,梁元帝一把大火尽烧秘府藏书。书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颜之推再次被俘,由于得到大将军李穆的重视,颜之推被荐去其兄李远处掌书翰。颜之推并不情愿留在北朝,他试图由北齐回到梁朝,为此涉险渡河,但听到陈朝取代梁朝后,大为失望,遂留在了北朝,再也没有回南方,这一年是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
颜之推在北齐为官二十年,直至北齐为北周所灭,而北周很快也被隋朝取代。颜之推卒年未明,但据《颜氏家训》可知,他活到了隋朝平陈一统天下之后。颜之推在隋朝颇受礼遇,而令其荣身的仍是其学识与文章。
《颜氏家训》用南北风俗之比较教育后人重读书、戒奢侈
屡经丧乱的经历,家族浮沉的悲剧,让颜之推更为重视家教的作用。
在《颜氏家训》中,博览群书的颜之推引经据典教育后人的同时,也常常用自己的见闻、经验乃至教训教育后人。在他看来,“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同一个道理,家人说出往往比别人说出更有说服力,这正是家教的特殊之处,它建立在天然的血缘关系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亲和性。
颜之推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强调读书立身。北周灭北齐后,颜之推一家从邺城(遗址在今河北邯郸)被遣送到长安,颜之推长子颜思鲁对父亲表示,我们如今在朝中没有职位,家中也没有余财,而他每天被督促研读经史,未能尽到供养父亲的责任,心中甚为不安。颜之推宽慰他:“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才,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蔾羹缊褐,我自欲之。”如果颜思鲁能继承家学,就是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作为父亲的颜之推也高兴。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用了很多篇幅讲述他的读书治学心得,这是他引以为傲的家学。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颜氏家训》二十篇,就是这些见解的记录”。
通过比较南北风尚,说明应该效法的对象,这是《颜氏家训》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颜之推出生于梁朝,对梁朝风俗十分熟悉,在“治家篇”中提到“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他推崇一种不吝啬也不奢侈的家庭消费观。
在“涉务篇”中,颜之推提到梁朝士人奢侈成风、养尊处优到了何等荒唐的地步,“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看上去就如神仙一般美,可是却毫不顶用,在侯景之乱时,这些士人“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是一个雅而又雅的人,他从来没见过马,听到马的嘶鸣声后,惊惧不已,直说“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
颜之推转而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论述,“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怎可轻视农业呢。江南朝士,“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不可能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连农业这等大事都不了解,怎么会了解其他事,“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颜氏家训》内涵丰富,是中国家训史上的名作。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家训史专家陈延斌表示:“《颜氏家训》有许多优点,一是内容详备,立论平实公允;二是力戒空谈,务实切用;三是具体细致,便于操作。《颜氏家训》可以说是传统家训理论的奠基著作,被古人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树立良好家教家风,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构建清廉社会生态。”中华家训源远流长,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古语可为今用,经典可以开新。(陈彧之)
中国廉政教育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