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耕地面积仅1亩多,且多是鸡窝地、巴掌田,80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业禀赋并不占优、农村资源要素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作为地处西部的直辖市该如何推动乡村振兴?重庆给出的答案是以深化改革为主线,重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金、人才要素,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打造城乡发展共振效应,进一步完善乡村发展治理新格局。
“三变”改革试点激活乡村资源要素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农业农村内部发展格局进行调整,需要激活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重庆以“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的“三变”改革对“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犹如一场及时雨。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县,近年来,重庆涪陵区已有不少农户量化土地股权,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变现”土地经营权价值。在涪陵区南沱镇治坪村,重庆三峡笋业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合股成立了种植股份合作社,生产竹笋类休闲食品,并配套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注册资本500万元,全村123户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占总股本的15%。“土地经营权入股后,农户与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竹笋产业健康发展,带动效益明显。”三峡笋业公司董事长李承洪说。
在确权确股基础上,重庆按照“联结农户、搭建平台、对接市场”的要求,推动农业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让分散的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在让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的过程中,政府不能缺位。重庆在全市范围内落实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举措,将部分产业补助资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户”,让普通农户参股加入合作组织,分享发展利益。
在重庆南川区长坪村,贫困户吴伦寿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如今变成了合作社股东和工人。在长坪村,财政扶贫资金按4000元/股的标准,向包括吴伦寿在内的54名贫困户配股,并参股到村里的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根据协议,合作社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下时,贫困户股东每年按入股资金的8%分红;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分红收益为合作社利润的5%。得益于此,吴伦寿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务工收益,还有1000多元股权分红。
畔园合作社负责人李娟说,目前合作社猕猴桃种植面积发展到400多亩。“配股到户”后,贫困户股东户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各类收入在7000元以上,增收效益明显。
产业融合延伸壮大农业
重庆全域多丘陵山地,人多地少、土地细碎。随着劳动力、农资成本上涨,种地一度成为农民眼中的“亏本生意”。重庆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绿色、科学种植,走差异化、品质化的新路,力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江津区利用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的独特优势,重点推出富硒大米等健康农业品牌。江津区石蟆镇三关水稻合作社的106户农民,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的标准,经营着2600多亩稻田,种植富硒大米。
合作社社长李洪祥说:“合作社富硒大米产品分成三级,售价最高的有机转化认证大米,售价达到70多元/斤,其余等级的平均价也能超过10元。”
除了面向市场统一包装销售之外,合作社还搞起了“私人定制”,消费者可以先掏订金,提前定下1亩水稻田,在秋收时节,合作社将向其专送500斤的精品大米。
稻米富不富硒,口说无凭,需要严把质量监督关。“为了做好富硒稻米等农产品的质量监督管控,区里专门成立了富硒农产品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添置专业设备,配备技术人员,为农产品免费检测硒含量。”江津区农委副主任张洪说。
“品牌农业”不仅能吃,还能延伸至观光游览、农事体验。
专门推动江津富硒产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庆富硒网总经理邹玲介绍,企业抓住市场商机,推出了“硒游记”农业观光购物旅游专线,仅2016年就有1000多人次参与,人均消费额在500元以上。
重庆主城区近郊农村则围绕城市需求,拓宽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发展大田作物,保持季节性人工湿地,服务城乡生态建设。重庆九龙坡区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在花卉、苗木等传统种植业领域,配套建设乡村旅游接待点,提升附加值;挖掘水利设施生态功能,让水库变成水利风景区;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森林旅游路网……
通过延伸产业链条,重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六产业”蓬勃兴起。如今,依托“新六产业”发展,重庆亩均产出相比原来散户种粮食的收益高出10倍以上。
产权明晰加速城乡融合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城市带大农村”是重庆发展的基本市情,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城乡资源互融互通。为此,重庆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城市资本下乡规范化、农地退出等改革,使城乡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激发乡村发展动力。
地处重庆主城的近郊农村,受城镇化、工业化影响,村社集体经济相对发达。落实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革,才能让农村集体经济更强,发展更规范。近年来,九龙坡、沙坪坝等地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治理完善”的集体经济发展体系逐步建立,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的村社农民股东每年分红能达万元以上。
以九龙坡区华岩镇共和村为例,从1985年创办村集体企业以来,经过30多年积累,村集体资产总额已接近2000万元,收入稳定增长。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后,村民每年分红总额达上百万元。
在九龙坡区西山村,村民罗熙说:“集体资产股份化后,家里每口人都拿到了《集体资产股权证》,有股就能分红,多股就能多分,这就吃上了‘定心丸’。”股份化改革后,农民作为股东,还能更好地行使知情权、监督权,保障集体经济平稳发展。
同时,伴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其留在农村的土地如何处置、盘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点区县,重庆梁平区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率先试点承包地有偿退出,既通过土地“变现”,使农民得以带着财富进城;又靠土地流转再利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规模经营打下基础。
2016年,梁平区川西村7户进城农民,向社集体经济组织申请整户退出承包地,面积28亩。目前农民已和村社签订了退地协议,每亩地1.4万元补偿。当地村民表示,通过有序退地,获得合理补偿,算是彻底“洗脚进城”。
“为了不影响农民基本生活,农地退出有前置门槛:以进城农民为主要对象,须同时满足有稳定职业或经济来源和有稳定住所两项条件,才能整户退地。”梁平区农村改革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退出来的土地经过整治后,解决了分户退出土地细碎的问题,实现集中利用,有不少农业大户愿意接手经营,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基层有效治理夯实振兴基础
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保障。在重庆酉阳县花田乡,5000多亩层层叠叠的梯田远近闻名,其出产的花田贡米,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远销日本、香港等地。花田也以优美的梯田风光,成为乡村旅游观光景点。
退回去几年,花田乡产业发展滞后,“一穷二白”。乡村面貌改变的背后,得益于强有力的基层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建设。花田乡党委书记冉廷彪回忆起当年为帮助农民整修梯田,重新种稻的场景:“产业发展之初,正值春耕时节,为抢农时,近60名乡、村干部全员发动,天天不到6点就点名集合,打着手电筒进村,帮农民犁田、放水。”
“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冉廷彪说,推动工作开展,关键还得靠尊重群众,引导群众。农民懂的东西,就放手让农民说了算。
为更好满足乡村旅游需求,花田乡何家岩村曾整修梯田轮廓,“结合群众意见,当时整修设计稿反复修改了不下20回,而且边施工边改进,农民诉求一点不怠慢,景观细节也不马虎,大家都赞成,工作推进才快。”冉廷彪说。
要使“空心化”的农村重新兴旺起来,离不开农村人才的培育和发展。结合脱贫攻坚战略,重庆大量派遣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组建驻村工作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在南川区风吹村,村民潘常友通过经营“乡村民宿”年收入超过3万元,摘掉了“贫困帽”。但驻村“第一书记”李大能仍多次踏进老潘家门,催着他赶紧到区就业局组织的微企培训班报到。“培训班是免费的,专门提供餐饮、食品卫生、住宿培训等实用技能,最适合老潘这样的农村创业者。”李大能说。
不仅为潘常友这样的脱贫户提供政策信息和专业指导,李大能等10名驻村干部还在谋划特色产业发展。“风吹村在2017年初整村脱贫,但按照‘脱贫不脱钩’的要求,驻村干部仍然要扎根农村,推动乡村振兴。”李大能说,村里还引入专业合作社,发展香水梨、香榧两个千亩效益农业基地,让风吹村产业做大做强。
重庆积极吸引外流的本土人才回乡创业。以乡镇为单位,对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成功人士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4万多人的本土人才库。最近几年,重庆仅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就有近50万人,“归雁经济”规模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