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一条沟,沟上一片绿。走进本康沟村,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又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聂学敏一边走一边给记者介绍村里的情况,讲述自己和贫困群众一起脱贫致富的故事。
本康沟村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自然条件差,人均收入低,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全村159户5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5人。2018年,青海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聂学敏接受组织安排来到本康沟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严格意义上讲,本康沟村算不上贫困村,但是松多乡却是省定的深度贫困乡镇,我和驻村工作队来这里,才真正明白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道理。”聂学敏说。
一到村里,聂学敏就开始琢磨要为贫困群众干点实事。为此,聂学敏认真学习各类扶贫政策,实现扶贫政策与群众无缝对接;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意,认真分析每个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探索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认真梳理村内一切可利用资源,依托资源优势寻找经济发展途径。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一起商量‘第一把火’要烧到什么地方。”聂学敏风趣地说,“我是做环保工作的,看到脏乱差的环境,我就受不了。刚来村里,建筑垃圾堆、柴草堆、粪堆,是影响村容村貌的典型‘三堆’,所以我们决定首先从这‘三堆’下手,彻底改变村里以往脏乱差的环境。”
2018年,聂学敏从自己所在的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争取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资金100余万元,为村里建设了公共卫生厕所、垃圾压缩站,配置了垃圾清运车、垃圾收纳箱、垃圾收集斗等,并动员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志愿者、村干部、保洁员、村民等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行动,让整个村庄焕然一新。
村里干净了,人心也舒畅了。本康沟村村委会主任张尼达说:“村里环境卫生发生的大变化,让大家知道这个第一书记是有本事的,是干实事的,很多村民都按照当地的习俗,亲切地称呼聂书记‘书记阿哥’。”
聂学敏说:“听到那一声‘书记阿哥’,感觉真好!我知道,接下来要发展产业便不是难事了。”
根据前期对村里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等情况的摸底,聂学敏和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发展养殖业是符合村里实际的一条好路子。同时,聂学敏还通过帮扶单位牵线搭桥,由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与社会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了农户分散养殖、合作社集中管理、企业统一收购的扶贫机制。
聂学敏说,由企业引进仔猪,按农户养殖需求和养殖能力进行认真审核后,经合作社统一分配到农户手中,农户按照委托养殖协议要求进行分散有机养殖,出栏生猪由投资企业按高于市场价进行统一收购。目前,该项目带动了全村80余户农户受益,村内分散有机生猪养殖规模达到500余头。
脱贫光荣户李少勇正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存栏的生猪有8头。这两年养猪每年能稳定收入1万元。农户养、合作社管、企业收的这种模式非常好,一来养着心里有底,二来收入有保障。”在聂学敏的鼓励下,如今,李少勇还发展起马铃薯、油菜规模种植和土鸡养殖,一年收入10多万元,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养猪、养鸡、养牛,只要村民愿意干,聂学敏和村“两委”就想办法扶持。几年的努力,收到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效果。村里13户贫困户不仅实现了稳定脱贫,有的家里年人均收入还超过了全村的平均水平。71岁的张松多也是村里的脱贫光荣户,说起这几年的变化,老人直夸:“党的政策好,还给我们派来这么能干的第一书记。”(记者 郜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