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松是顺义区医院综合内二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北京抗癌协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三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以精湛的医术、无私奉献的精神服务着、感染着患者和身边的同事。他连续几年被评为顺义区文明使者、人民满意工作者,2012年又被评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精研业务,盛名内外
作为综合内二科的创始人,他是区医院,也是顺义区第一个治疗血液病的专业医生。当时顺义血液病患者呈逐年增长趋势,但顺义区没有专业的科室,患者只能到北京市三甲医院治疗,既奔波劳累又增加了家庭负担。为弥补专业的不足,医院派他去北大医院进修。为尽快将专业学到手,别的学员一周回一次家,他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回一次家。8小时之内他泡在病房,8小时之外他扎在地下室的寝室研修骨髓化验,将几百张形态学图谱烂熟于心。凭着坚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他很快掌握了血液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规范的治疗和自己的经验总结,使到顺义区医院治疗血液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2002年独立建科,拥有了自己的病房、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技术水平排在了远郊区县同类科室的前列。
王克松带领的综合内二科,除了开展血液病、肿瘤病的常规治疗,还开展了放化疗和介入治疗,由当时20张床位发展到现在41张;年出院病人由500人增加到1500多人;年门诊量由7000多人增加到22000多人。他率先在郊区医院采用亚砷酸诱导细胞凋亡新技术,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进展,治疗慢性白血病平均生存10年以上,其它白血病五年以上的缓解率达到80%以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获得90%的有效。在技术上,他不断进取,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如肿瘤介入下灌注化疗,经皮、胆或胆管内外引流和胆道支架,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气管支架等等,使同类病人免除了到三级医院的舟车劳顿之苦,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妙手仁心,首重医德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许多人归究于患者及其家属素质差。但王克松不这么片面看,他说,许多纠纷都起源于沟通不到位,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综合内二科的病人大多是绝症病例,经济负担较大,王克松在治疗上能省就省,为的是让病人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他甚至经常自掏腰包为病人买药,交住院押金,买回家的车票,感动了很多患者。
2013年4月24日是王克松的门诊,一名骨髓异常增生症的病人找他退药,王克松很诧异,病人不好意思地说:“钱不够。”王克松说:“药量是配合你复诊时间开的,退了你中间还得跑一趟。差多少,我给你补!”病人说:“那行,下次复诊我给您带来!”王克松开玩笑地说:“咱们比一般的朋友都见得勤,这点事别放在心上。”旁边一名候诊的病人说:“王克松可好了,我们好多老病号都受过他的恩惠,上次我回家的车钱还是王克松掏的呢!”诊室里响起了愉快的笑声。这种事常有,他说病人想着还就还,不还就算了。王克松的门诊总是排起长队,为了避免病人等候时间过长,他经常推迟午饭时间,直到送走最后一个病人。
众所周知,很多肿瘤病人心理压力大,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王克松还在药物治疗期间,主动与患者聊天,开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白细胞较少的病人,抵抗力差,王克松想方设法,购置了层流床、空气消毒机,降低感染率,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长期卧床会导致褥疮,他为病人购置了气垫床,使褥疮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肿瘤病人化疗会引起呕吐,进食时间不规律,王克松还特意买了微波炉为病人热饭。事情虽小,但却给病人解决了大问题,温暖了病人和家属的心。对那些反复化疗住院的老病人,为了减少病人往返次数,科里制作了“医患联系卡”,上面有王克松的手机电话,不管什么时间打来电话,王克松都耐心地接听,耐心地解释,从不推脱;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王克松还到家里探望、诊治。
现在肿瘤病人发病率高,医院的病床有限,很多病人住不上院,王克松带领医生把主任办公室和二线医生办公室腾出来改做病房,解决病人的燃眉之急。许多家属常常感慨地说:“虽然都是重病人,但在综合内二科治疗,心里感到踏实”。王克松所做的一切,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转化在行动上,大家都处处为病人着想,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风气。在他的带领下,综合内二科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文明科室,并被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卫生局评为“首都双千日文明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乐于奉献,严格自律
王克松在上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面对党旗宣下的誓言。他曾经四次献血抢救病人。一天,他在楼道中碰上外科医生满头大汗往外赶。原来一名病人术后出血不止,已经休克,由于没有AB型血,他急着去想办法找。听说病人的血型是AB型王克松赶紧拦住他说:“别找了,我是AB型的”。当时病人出血较多,200毫升血不够,王克松毫不犹豫地说:“再抽200毫升,快,救命要紧!”就是这宝贵的400毫升鲜血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事后爱人怪他不顾及自己的健康,他说:“平常人都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何况我是医生!”。
科室人员少时,无法排二线班。他担任科主任后,就长期一个人听班,经常深夜或凌晨被叫到医院,连累家人都不能睡安稳觉,以至于后来再有重病人,他干脆住在科里。同事们常常劝他:“别太拼命了,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要注意身体!”而他总不以为然,只要病人需要,他依然冲在前面。在他看来,自己所承担的一切都是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就应该竭尽全力,率先垂范。
三十多年来,他诊治的病人不下万人,其中不少人提出“意思意思”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曾经有一位白血病人,在他的多方协调和治疗下,稳定了病情。一天,他正忙着做治疗,那位病人家属来找他,在墙角放了个箱子,没说什么就急匆匆走了。事后王克松发现那是一箱鸡蛋,但鸡蛋上还偷偷放了2000元钱。因为病人已经出院,王克松便把钱物交给护士长,请她转还给病人家属。钱退回去了,病人和家属都很感动,他们至今记得护士长转达王克松的那句质朴的话:“你的钱应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大医精诚,济世和谐
当下,医患关系紧张,很多医生都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王克松诊治的病人成千上万,担任科主任以后,处理的纠纷也不计其数,但都能妥善地解决,法宝只有一个,理解和包容。2013年4月的一天,一位病人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了漏血,为防止血源性污染,医生及时下达了终止输血的医嘱。由于血输了60%才发现漏血,医患双方在漏血原因上产生了分歧,更严重的是,当时北京正闹血荒,这400毫升血,是病人的两名家属参加献血换来的,无比宝贵,病人情绪非常激动。王克松及时赶到现场,仔细调查了前因后果,认真地对病人说:“漏血的发生跟您个人无关,您的损失由我们来承担”,“钱是小事,那是我救命的血呀,现在到哪去找啊”?“这一点您放心,就是我去献血,也一定让您今天把血输上”。
随后,王克松放下手头的工作,多方联系,紧急调血,并由科室缴纳了相关费用,终于让病人及时输上了血。病人感受到了王克松的真诚,也对自己的态度进行了检讨,并补缴了血费,一场一触即发的纠纷以圆满的结局收场。事后,王克松说:“互相敌对的两个人,就算对方是好心,也可能被理解成歹意,医患关系也是一样。我们自己首先不要把患者定义为敌人,专业的医闹很少,绝大部分病人是通情达理的。用敌对的情绪去对待病人,去解决纠纷,只能越来越糟!其实,只要彼此更多理解,足够包容,一定能够消除隔阂与误会。”
“一个人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那么,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踩踏成路。”王克松就像这泥土一样朴素而平凡,铺就了成功之路,铺就了生命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