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这既是对现有党员行为的规范标准,也是对以往优秀党员高贵品质的总结肯定。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善于化苦为乐、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他用自己的一生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苦乐之路。
“宁叫个人亏,不叫众人亏”
1947 年秋的一个傍晚,河北省衡水市五公村的一个农家院里,传来了阵阵争吵声。村支书把记工表扔在会计面前,严肃地问:“你怎么给我记这么多工?”会计一头雾水地说:“书记,你天天往外跑,为全村做事,记上工分也是应该的。咱组员都商量过了,这叫亏众不亏一。”
村支书一听这话,犟脾气立马上来了:“那可不行!我没干活就不能记工。你说亏众不亏一,那是老皇历了,对咱们就要改成‘宁叫个人亏,不叫众人亏’,你把工分给我勾掉!”
围上来的村民听了村支书的话,你一言我一语都不同意,这让村支书一时也没了办法。无奈之下,他一转身,怒冲冲地走了。
故事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不理解了,这人怎么这么较真儿,怎么就不能接受大家的好意呢,难道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这人叫耿长锁,是土生土长的五公村人。耿长锁家境贫寒,他小小年纪就随家人下地干活,四处打零工挣钱,尽管如此,却仍然吃不饱穿不暖。当时的耿长锁就常常想,为什么穷人劳动却受穷?后来,他慢慢明白了,是因为土地让地主、富农夺去了。从此,他立下一个大志愿:长大要帮着穷乡亲们守住地、种好地,让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他知道农民辛苦,才不愿意拿工分,可是村民们不同意,这该怎么办呢?耿长锁左思右想,最后决定制造一个“骗局”。
这天,耿长锁又找到了会计,拿出100 斤小米票,说:“你看,这是区里给我的补助,你把多出来的工分给我去掉吧。”会计拿过粮票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把表上的工分给勾了。
可让会计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张真粮票却是假的,是耿长锁为了划掉工分借的。没有工分,就等于少了粮食。耿长锁不是不想吃饱饭,挨饿的滋味儿他最清楚,可他觉得,自己少分点、少吃点不要紧,让村民多分点儿粮食,彻底摆脱挨饿的日子才最重要,能吃上饱饭太不容易了,这在前两年是想都不敢想的。
毛泽东称他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
1943 年,冀中平原旱灾严重,加之日军的“清剿”“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异常困难。面对灾害,毛泽东发表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耿长锁带头积极响应,动员3 户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1944 年秋,土地合伙组获得大丰收,贫苦农民们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纷纷入组。土地合伙组更名为“农业合伙组”,在冀中乃至全国首创了互相合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以后全国合作化的开展树立了一面旗帜。五公村成为了冀中平原上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耿长锁更被毛泽东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
耿长锁带领村民耕地种田,村民的日子有了点起色,可他自己的日子却越来越差。不要工分,人们说他傻,可还有更傻的,他连房子也不要了。
为了让村民多些收益,村里决定建一座油坊。想法不赖,人手好说,技术更是没问题,生产设备也能凑齐,关键是没有房子。耿长锁主动提出将自家的两间土坯房让出来,还建议说:“咱们可以把我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个,我那还有好坯子,咱们盖间好点儿的。”“房子拆了,你住哪儿?”耿长锁笑笑说:“有个地方住就行,咱村不是有两间破坯房嘛,我住那儿。”于是,二话没说,他带着老婆孩子,在四面漏风的破屋子里“猫”了一冬一夏。
这就是耿长锁,集体的便宜一点不占,反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都贴给组里。这种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而从中得到的满足也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有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好带头人,合伙组发展得越来越好,组员们也越来越团结。
“穷人,就得关心穷人家的孩子”
好景不长,一件事情打破了合伙组原有的平静,耿长锁更是遭到了组员们的质疑和不解。那是1947 年秋的一个下午,细雨蒙蒙,耿长锁刚要躺下休息,只听门外有人边哭边说道:“锁叔,你救救这两个孩子!”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俩孩子走了进来。
这两个孩子是邻村的一对孤儿,父母临终时只留下一点地。因为孩子还小,地由村子里的人代种,一年到头,给两个孩子一点儿粮食糊口。可是收成不好,给的粮食只够两个孩子吃三四个月的,剩下的日子就得讨饭吃,经常饿肚子。耿长锁看着瘦巴巴的孩子,心里难受得很。他决定召开全体组员大会,听听大伙儿的意见。
会上,组员们各说各的理,但大多数人都反对收养,觉得是累赘。坐在中间的耿长锁瞅瞅身边的这一帮穷哥们儿,严肃地说:“伙起来种地,就是叫人人有饭吃,咱们是穷人,就得关心穷人家的孩子!”他当场宣布:组里再困难也得收下。不久,组里又收养了两个更小的孤儿。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耿长锁妻子的肩上。
对合伙组收养孤儿的事,村里的人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说他收养孩子是图这几个孩子的地,对孩子啊,铁定不能好了!耿长锁不顾质疑,将多少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欣然接应下来。这其中吃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孩子们已长大成人,这对于耿长锁来说,何尝不是最大的乐呢!
不为一时“享乐”而损害集体的利益
搞农业合伙组,收养孤儿,种种事迹让耿长锁变得广为人知,大小荣誉也随之而来。五公村和耿长锁出名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居心叵测的人也混了进来,这个人的出现,险些让五公村栽了跟头。
一天下午,农业社负责副业生产的干部带来了一位自称是北京某大学机关的生产采购员,叫李恒信,说是来五公村参观,顺便看看能不能在这里设个花生收购点。耿长锁觉得这个想法好,没有多想,就把他留了下来。
一天,李恒信从深县买回40 桶花生油,趁着耿长锁出门开会的时候,雇车运到了五公村。当时正值油价上涨,他叫合作社找人熬些山芋汤掺到油里,趁机转手倒卖赚钱。耿长锁回村后知道了这事,当时就急了,他找到李恒信,毫不客气地说:“你要想继续在这里收花生,就老老实实地收。你要是不想干了,咱就直接把账结了!”
让耿长锁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惹恼了村里的一部分社员和干部,嘲讽他“怕钱扎手,怕票子咬人”“肉包子填进嘴里了还往外吐”。耿长锁听了大家的话,气愤地说:“坑害国家的买卖,就是赚个金马驹子,往面前蹦三蹦,也不能眼红。我们是庄稼人,庄稼人仗着双手从地里刨食吃,不能走歪道、发横财!”事实证明,耿长锁说得没错,后来经过调查,这个李恒信确实是一个到处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的投机倒把分子。
村民这才如梦初醒,都说耿长锁这次真是“死巴”对了,要不今天谁也别坐在这儿安生地开会了。面对利益的诱惑,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耿长锁坚持着内心的正义,宁愿长期吃苦,也不为一时“享乐”而损害集体的利益。
勇于进言,“代表了农民的要求”
1954 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五公村摄制了纪录片《伟大的新中国——走上幸福大道》,五公村一跃成为省内外农业生产的指导基地。美好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近,可是就在几年之后,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悄然而至。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三年困难时期”,连五公村这样的先进村也减产了50% 多。青黄不接之时,农民只好吃糠咽菜。
当时,国家每月都会给耿长锁50 块钱补助。从那时起,耿长锁做工就不要工分了,核算下来,还不如不拿补贴时赚得多。公社党委看他饿得浑身浮肿,决定从畜牧场拿出100 个鸡蛋,让他加强营养,可他坚决不收,硬是让老伴儿提着鸡蛋交到了供销社。
和他年轻时一起干活的老伙计知道他得了浮肿,给他送来了20 斤羊肉,耿长锁二话没说,拿着东西就送到了公社大院,分给了村里的五保户。
人人说他傻,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欠村民的,因为他答应村民要保护好地、种好粮食,可是如今却无米下锅。思来想去,耿长锁决定干一件藏在心里很久的大事——给党中央写信,收信人是中央分管农业工作的谭震林同志。在信中,耿长锁不仅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粮食减产的实际情况,而且勇敢地承认,在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人为的原因。
耿长锁的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被转呈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高度评价耿长锁这封信“代表了农民的要求”。也许只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才知道这封信的意义有多大,这种勇于进言、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多么可贵。
带领乡亲们挑战愚昧、抗争贫困,趟出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是耿长锁的毕生心愿。他常说“多走路,多劳动,腿上有劲儿,脚下有根儿。”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劳动,直到1985 年因病去世,才离开了那片倾注他毕生心血的土地。
如今,以耿长锁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虽然历尽风霜,却依然充满阳光。干部换了又换,唯有一个信念始终坚定,那就是沿着老社长耿长锁的道路走下去。吃得苦中苦,终享乐中乐,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需要千千万万个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耿长锁”,只有如此无悔的奉献,才能促成万众一心的伟大事业。